当前位置:首页>>重要案件
重要案件
为推销人工耳蜗,居然打起农民“救命钱”主意
时间:2021-03-02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为推销人工耳蜗,竟让患者冒用他人身份接受手术治疗,骗取“新农合”资金。近日,经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杨某有期徒刑三个月,缓刑四个月,并处罚金。

39岁的杨某是一家医药公司人工耳蜗销售员。2015年底,杨某得知河南籍患者薛某双耳失聪,有手术意愿,遂联系薛某家属推销其公司的人工耳蜗,费用需要7、8万元。但薛某家属认为费用高,想让杨某降低费用,于是杨某提出想办法解决。

2016年2月底,杨某使用一名农村贫困人员身份证,为薛某在合肥某医院办理住院手续,并让薛某使用该冒用身份接受治疗,手术中薛某使用了杨某公司的人工耳蜗产品。2016年3月初,薛某使用冒用身份出院结算,住院总费用116069.49元。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照政策直接补偿支付61012.9元,薛某家人仅支付55056.59元。

2020年5月,国家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员办事处对扶贫政策落实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发现案件线索,后移交司法机关处理。2020年11月23日,公安机关将杨某抓获归案。归案后,杨某、薛某共同退缴61012.9元。

检察官提醒:新农合全称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保障制度。数据显示,目前新农合已经覆盖了我国97%以上的农村居民。近年来,为了更好地避免“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等现象,新农合的报销比例正在逐年攀升。遗憾的是,本来是一项很好的制度,却处心积虑钻空子,非法获取这份农民的“救命钱”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杨某正是利用医院无法准确审核病人真实身份的漏洞,让薛某违规获得安徽医疗扶贫政策“新农合”补助,从中出售人工耳蜗获利,造成国家扶贫资金被骗流失。

为防止上述情况发生,在参保患者出院结算时,建议医院通过人脸识别等手段核实患者身份,若确有不便,可让患者家属携带患者身份证及村委(居委)社区提供的证明书前往办理,防止不法之徒冒名顶替。